2018年11月28日,由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指导,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老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东方华霖国际投资管理中心承办的贵州省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讨论会在贵阳市召开。
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组组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汉湘,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产业合作促进办主任袁兵,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老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东方华霖国际投资管理中心主任耿照轩,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贵州省关工委副主任徐敬原,贵州省人大侨务委副主任迟峰毅,贵阳市委副秘书长朱玉峰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
医养结合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习总书记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医养结合有三大战略目标: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组组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汉湘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探索总结出许多新经验、新模式,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了市场活力。贵州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张汉湘同时指出,立足于新时代的医养结合,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从宏观层面看,目前医养结合存在着三大问题:一、工作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上,其理念和思路需要突破和拓展;二、缺乏能把多元服务主体的积极性整合,把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和相关的服务整合,把普惠性健康养老和公益产业发展整合的整合模式;三、医养服务的能力不足、效率低下。
讨论会上提出了普惠性健康养老与公益性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其中有“六位一体”的新公益养老,“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 “四位一体”的家庭能力建设组成的三大板块。方案还提出四个重要目标:
一、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
二、以积极的政策措施全方位保障老年身心健康;
三、在城乡社区层面开拓新的服务市场和消费需求,构建整合型服务和跨行业经营的新经济模式,引领新的健康理念和消费理念,培育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国推广。最终形成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城乡的全服务、全产业链整合模式,借此发展壮大公益性健康养老产业,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助推实体经济、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发展,弘扬公益精神和社会道德,营造敬老养老孝老的社会环境。
会议上还提出了培养50万健康养老的专业从业人员;建立10个左右城市慢病治疗康复基地;80个慢病治疗康复中心;1000个城乡社区慢病治疗康复网点;使医养结合服务覆盖2000家健康养老机构和50万个家庭;在结核病高发地区建立防控治疗体系的发展建议目标。
在普惠性健康养老与公益性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指导下,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组专家、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老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东方华霖国际投资管理中心主任耿照轩结合贵州省现阶段医疗发展现状,介绍了“全服务、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于智慧健康医疗服务、智慧养老云平台、居家养老综合支援、失能失智老人关爱、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康养小镇建设、国际天然产物研究等八大工程构建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通过适老化改造服务、生态康养结合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儿童青少年健康和人格发展,围绕“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调动社会组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产业中,满足以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为主,构建企业反哺服务的“全服务、全产业链”产业发展体系。根据贵州省发展的实际情况,耿照轩提出了针对性的医养结合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生态养老方式和文化养老方式的相互融合,通过规划打造立体多元化生态产业,再以生态自然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康养产品组合,开展文化村落建设,打造休闲康养与生活生态相融合“宜业宜游宜居”的都市绿色小镇,形成生态发展、文化建设、医养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效应。
贵州省民政厅原副厅长、省养老协会原会长马天云提出,现在的贵州“未富先老”,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对贵州省特别需要。
贵州省卫健委考试培训中心书记林小川发言表示:贵州的卫计委改为卫建委,赋予了新的使命,而原来的计生队伍需要赋予新的职能。
最后,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贵州省关工委副主任徐敬原提出,会议提到的内容是个重大的民政工程。医养结合,观念要转变,从传统养老,向创新型,多元化的养老转变,是社会化,智慧化,智能化,普惠化的,可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医养结合这个实施方式,符合我们的国情,也符合贵州省现在的需要。
老年人要活的有尊严,也要过的有质量。这是一个关心老人的社会,有希望的社会,文明的社会。
© 2008-2020 www.nhse.org.cn 京ICP备20030302号